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牵引带动是主阵地,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则是最活跃的动力源泉。当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科技创新呈现多点突破、交叉融合态势,技术创新周期大幅缩短,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速度显著加快。科研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唯有将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产业创新“增量”,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福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区域,亟需通过科技与产业双轮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瞄准前沿领域开辟新赛道,实现“老树发新枝”,“新树深扎根”,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战略引领,锚定产创融合方向
聚焦福州市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系统推进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福州赛道”。福州市先后出台《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了《福州市推动低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福州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明确“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引产业”的发展思路,提出“1+6+2”工作目标,构建以福州自创区与福州新区为“双核”,各片区未来产业赛道精准布局、差异化发展的空间新格局,重点推动新一代光电、自主人工智能、未来能源、深海空天开发、元宇宙、未来医疗等六大潜力产业实现规模倍增和跨越发展。前瞻布局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等2个孕育期未来产业,力争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未来技术、创新应用、头部企业和领军人才,聚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二、建强创新载体,拓宽产创融合路径
以自创区福州片区建设为抓手,发挥大学城、科学城智力优势,引导高端创新资源扎根落地自创区,打造紧扣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展产业承载空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2025年,推动自创区空间沿江向海拓展至全市域,形成“双核两廊十四片”发展格局。各片区立足优势产业基础,重点打造“1+X”产业新赛道体系,围绕新赛道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围绕新赛道深化产学研协同,实施“榕智汇”等重点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及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完善技术交易市场,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携带成果创业或与企业开展合作。截至目前,已签约项目117项、总投资额147.08亿元,落地项目962项、总投资额245.58亿元;片区内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216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68.7%。
三、打造高能级平台,筑牢产创融合根基
聚焦福州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落地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和福州新区,提升其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全力推进闽都创新实验室、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数字中国(福建)研究院、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福州大学城、软件园、高新区等重点区域打造高水平科创策源地。积极引进共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平台既聚焦前沿基础研究,推动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攻关,不断激活源头创新活力。
强化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切实发挥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桥梁纽带”作用。目前,闽都创新实验室建立以产业需求和应用为导向的“团队引进+项目落地”工作机制,已集聚13个高水平研发团队,累计转化高功率皮秒激光器、量子云码等创新成果170余项,孵化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带动新增产值超200亿元;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已全面完成110标方分离式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陆上试验,顺利完成海洋环境下制氢系统工艺路线设计,为海水制氢技术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四、突出企业主体,激活产创融合动能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推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应用由企业主导或深度参与,通过“揭榜挂帅”“科技创新顾问”“成果转化直通车”等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切实发挥企业在产创融合中的主体作用,激活产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五、聚焦重点领域,彰显产创融合实效
(一)数字经济领域:深化数实融合,赋能产业转型
以福州软件园、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为核心载体,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智能制造领域,支持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等技术开展数字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与智能化水平;在智慧城市领域,加快城市大脑建设,优化城市治理流程,提升治理效能;在区块链应用领域,探索供应链金融、产品溯源等场景落地,推动技术场景化应用。网龙网络等龙头企业在教育科技、数字内容等细分领域持续领跑,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同时,启动2025年人工智能领域科技重大“揭榜挂帅”技术需求征集,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应用层、产业赋能方向攻关,深化“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二)海洋经济领域:深耕蓝色资源,壮大海洋产业
依托福州丰富海洋资源与科研优势(福州海洋研究院、在榕高校等科研力量),聚焦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信息服务等重点方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开发基于海洋活性物质的创新药物与功能食品,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支持船舶企业研发智能绿色船舶,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水平;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技术发展智慧海洋渔业,推动渔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推动鲍鱼、大黄鱼养殖实现从传统木质渔排到塑胶渔排、再到现代化深远海养殖平台的“三迁”跨越,大幅提升养殖效率,助力渔业向智慧化、集约化转型;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清成功下线,标志着福州在海上风电产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绿色经济领域:聚焦“双碳”目标,发展绿色产业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氢能、储能、光伏等新能源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引进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布局从制氢、储氢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推动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等绿色技术广泛应用,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依托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碳汇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新兴业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开展“海上风电+储能”试点建设,推动海上风电储能产业化应用;支持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开展海水制氢科研攻关,成功建设海水制氢专用膜及膜组件加工制造产线,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生物医药领域:突破前沿技术,加速成果转化
聚焦基因技术、细胞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前沿方向,通过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创新型企业集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医疗机构、高校与药企开展合作,推进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加速创新药物、医疗器械上市进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荐福州迈新生物开展的“前列腺疾病病理AI辅助诊断系统应用及产业化研究”项目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区域发展项目,为生物医药领域技术产业化树立典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