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普遍认为,2025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将真正到来。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市场潜力相当诱人(中信证券预测,2027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将超1500亿元),目前,国内有众多企业不断涌入,泉州企业也开始进入该行业。
在泉州清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有的在生产线上进行电芯极耳激光焊接,有的在实验室内进行模组汇流排激光焊接和电芯容量测试。据介绍,该企业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检测、分类、拆分、修复、重组等梯次利用。
该项目是泉港区2023年区级重点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将形成年处理能力2万吨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回收与加工,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目前,企业一期项目已上马智能化、柔性化退役动力蓄电池回收梯次生产线,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
据泉州清能新能源科技公司副总经理陈子晃介绍,公司目前已获得6项发明专利,并在电池主动均衡和逆变器系统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还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参与国家废旧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体系建设。
除了引进培育专业的电池回收企业,泉州市还凭借原有机械装备产业基础,创新研发智能化电池回收装备。
在位于南安市的泉州立亿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的视觉工程师正在和企业人员调试铣钉机。这台智能化设备专门用于新能源锂电池的回收加工,不但消除了人力作业的安全隐患,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新能源电池回收再利用中,需要对电池密封钉进行铣削后再注入电解液,这道工序以往多采用人力完成,操作不当的话,电钻微小的火花就会引发爆炸,危及人员生命。对此,泉州华中智能制造研究院与立亿德联合研发了铣钉机设备,通过数控系统与视觉系统的技术融合,开发了基于平面视觉的铣钉机专用控制系统,实现了电池密封钉铣削全自动化作业。
据了解,视觉技术的应用为铣钉机装上了“眼睛”,使设备能够自动识别和补偿电池加工位置信息。视觉系统采用高精度视觉定位算法,补偿后的加工精度达5微米,相当于头发细度的十分之一。一块旧锂电池从进入工位到电池密封钉铣削完毕,仅用时不到两分钟。
虽然泉州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方面尚处于起步期,但以智能化、规模化入局起点较高,未来市场潜力可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