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基础与综合治疗系列研究
来源:成果转化处、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时间:2020-12-24 16:38

  一、基础研究方面

  1. 在国内较早开始开展有关胶质瘤免疫治疗基础研究,自1993年起开始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国内最早将Cell-SELEX(配体指数富集系统进化技术)技术应用在胶质瘤的特异性标志物甄定,提出核酸适体作为胶质瘤特异性的新型分子探针。建立针对胶质瘤细胞的核酸适体筛选方法。最早获得了不同胶质瘤细胞系的特异性核酸适体,获得不同胶质瘤细胞系的核酸适体的分子图谱。

  2. 在国内最早开展胶质瘤干细胞分选鉴定工作并初步鉴定了其特异性的靶蛋白。

  3. 采用aptamer cocktails形成核酸适体多价配体识别体系,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验证,形成的多价核酸适体探针增加对靶标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增强对胶质瘤细胞的识别。提高核酸适体探针的检测限。

  4. 检测胶质瘤核酸适体在生理环境中的稳定性及识别能力。实验证明,筛选出的胶质瘤核酸适体37℃条件下,血清及脑脊液环境中都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并且保留着较强的亲和力和特异性。为将来做医学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5. 成功建立国际上第三株胶质肉瘤细胞株(Yao PS et al.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Animal 2015),同时对该细胞株进行推广,目前已在该细胞株上建立胶质肉瘤特异性核酸适体(Wu Q et al. Biosens Bioelectron 2016)并得到国际认可,在胶质肉瘤的诊断及靶向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成功建立其他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胶质瘤细胞株2株,为胶质瘤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持。

  6. 首次发现胶质瘤分泌的谷氨酸在神经元损伤及难治性癫痫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甲酰肽受体FPR2对胶质瘤谷氨酸分泌及神经元损伤具有重要作用,较好的将临床问题反馈到基础研究中。

  7. 系统研究了MTOR复合体基因遗传变异与胶质瘤遗传易感性及疾病进展的关系,首次发现了MTOR复合体基因MTOR非编码区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与胶质瘤治疗后进展相关,首次发现MTOR复合体基因RPTOR非编码区表达数量性状位点通过影响RPTOR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影响胶质瘤遗传易感性。

  8. 系统分析了MGMT增强子遗传变异与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其具体作用机制。首次发现位于MGMT内含子区的增强子遗传变异rs10764901改变转录因子结合能力,影响增强子远程调控元件活性,从而影响MGMT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影响胶质瘤遗传易感性。

  二、临床研究方面

  1. 对胶质瘤合并难治性癫痫进行研究,在国内外率先发现胶质瘤合并癫痫瘤旁脑叶切除是控制胶质瘤相关性癫痫的关键因素。

  2. 在国内较早将融合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及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DTI-FT)的功能神经导航技术联合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用于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实现镜内导航下最大程度切除运动区肿瘤的同时尽量避免运动区和锥体束的损伤,有效保护神经功能,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3. 在国内较早通过MRI-CT融合技术,在术前、术后 ( < 72 h)及放疗前 MRI指导下制定高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靶区,行调强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取得较好疗效。

  4. 发现了部分血液学炎症指标可以作为胶质瘤分级及疾病进展相关的生物学预测指标,而且发现这些预测指标具有性别特异性。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