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痴呆患者海马磁共振波谱研究
来源:成果转化处、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时间:2019-01-03 09:58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课题来源于宁德市医药卫生类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0069)。据我国性病控制中心统计,1996年梅毒发病率为1.81/10万,而到2008年梅毒发病率达到21.06/10万,梅毒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 随着我国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麻痹性痴呆(GPI)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 GPI是由梅毒螺旋体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其发病隐袭,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进行性痴呆伴精神障碍是GPI的核心症状。脑萎缩,尤其是脑前部萎缩以及脑室对称性扩大是多数GPI病人主要特点。由于GPI是可治性痴呆,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核磁共振在医学成像领域主要有两大方面应用,一个是磁共振成像(MRI),另一个是磁共振波谱 (MRS)。MRI方法只有在组织器官发生解剖形态上的变化的情况下才有用。而在疾病早期只有生化和代谢状态发生改变。MRS技术可以作为检测人体器官组织代谢和生化信息的分子变化的定量的无创性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真正的分子成像技术,近年来其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MRS是目前用于研究各种痴呆的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经常被用于Alzheimer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路易体痴呆等常见疾病的研究。 GPI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进行性痴呆,而海马与认知功能关系密切。但对于GPI的MRS检查,在该课题立项之前,国内、国外尚未见相关的研究与报道。为此,我们利用1H-MRS技术对GPI海马区代谢物进行检测,以探讨这些代谢物变化的意义。并就此课题向宁德市科技局申请立项,经宁德市科技局评审为指令性计划科研立项。本课题资金来源为宁德市科技局科研立项基金和宁德市医院院内科研基金。

  二、 技术原理及技能指标

  应用1H-MRS对GPI患者的海马区物质代谢进行检测,并与普通梅毒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明确GPI患者海马区的NAA、Cho、MI、Cr等代谢物是否出现异常变化及其意义,以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本课题收集GPI患者18例、普通梅毒组18例、正常对照组20例。予以进行血清及脑脊液检查、MMSE评分、常规MRI扫描及1H-MRS检查;测定上述病例双侧海马区NAA、MI、Cho与Cr的比值,并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发现:麻痹性痴呆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海马NAA/Cr明显降低(P<0.01),双侧海马MI/Cr明显升高(P<0.05);麻痹性痴呆组与普通梅毒组比较,双侧海马NAA/Cr明显降低(P<0.01),双侧海马MI/Cr明显升高(P<0.05);而普通梅毒组与对照组比较,各个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本课题的创造性与先进性在于应用MRS对GPI患者的海马区物质代谢进行检测,并与普通梅毒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以了解GPI患者海马区的NAA、Cho、MI、Cr等代谢物是否出现异常变化。在该课题立项之前,国内、国外尚未见相关的研究与报道,目前国内仅个别文献报告。

  根据查新咨询结论:本项目组开展麻痹性痴呆患者海马磁共振波谱研究,在本项目组相应论文发表前,国内仅有个别文献报告,省内未见其他作者相同的研究报告。

  四、技术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发现,GPI组与普通梅毒组、正常对照组比较,NAA/Cr降低,MI/Cr升高。提示GPI患者海马神经元活性降低、丢失明显,并可能伴有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活跃,但可能海马细胞膜的损害不明显;而普通梅毒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并未出现海马神经元的损害及海马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故对于梅毒患者,如海马1H-MRS检查发现NAA/Cr降低和/或MI/Cr升高,应注意患者可能已发展到GPI,须及时予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因此,利用H-MRS对海马区物质代谢进行检测,能够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借鉴,对早期干预GPI、降低误诊率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神经梅毒患者中枢神经内神经递质改变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知神经梅毒的发病机制,对尽早判断梅毒对中枢神经的损害程度及评估预后也有一定的意义。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麻痹性痴呆患者海马磁共振波谱研究的课题在以下8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宁德市医院、宁德市中医院、福鼎市医院、霞浦县医院、屏南县医院、古田县医院、周宁县医院、古田县第二医院。

  本研究未对H-MRS的绝对定量指标进行分析,也未将测量指标与疾病分级指标(如MMSE评分等)进行关联,所获结论有待进一步探讨,还需要扩大样本量或进行多中心联合实验进一步研究。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