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精准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来源:成果转化处、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时间:2017-11-08 15:46

   本项目属于乳腺肿瘤及肿瘤病理学领域。在国家自然基金(NO.81272574)和福建省自然基金(2014J05086)资助下,针对目前制约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疗效的关键问题,历时4年进行了乳腺癌精准诊断和治疗的系列研究,产生以下系列研究成果: 

  1. 首次将多光子成像引入到乳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发现了多光子成像能够在不需要对组织进行切片、染色等情况下从形态学上区分乳腺肿瘤良恶性,并且能够在亚细胞水平提供病变组织的关键信息。其对乳腺肿瘤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等同于甚至优于传统的H-E检查方法;创建了基于多光子成像特点的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标准,开启了乳腺肿瘤实时无损早期诊断的新领域。 

  2. 率先开展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较粘液腺癌预后差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了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预后差的分子机制是高表达上皮间质转化指标(EMT)vimentin,提出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应从粘液腺癌中分出来成为独立的亚类,为精准治疗方案建立奠定了分子基础。 

  3. 率先开展彩超和钼靶在乳腺癌切除活检术后残留病灶检出率的比较研究。发现了乳腺钼靶在乳腺癌活检术后残留病灶的检出率优于彩超,提出钼靶是精准识别残留病灶的有力手段,在提高切除率的同时减少对正常乳腺组织的损伤,显著改善病人预后。 

  4. 创新性开展了纳米碳作为新的淋巴示踪剂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通过纳米碳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和非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比较研究,率先确立了纳米碳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应用的最佳剂量和最佳时间,使之成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常用示踪剂之一。 

  5. 首次发现了MiR-221、miR-375与HER2阳性型乳腺癌赫赛汀靶向治疗耐药密切相关,揭示赫赛汀靶向治疗耐药的全新机制,提出了针对MiR-221、miR-375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可以有效逆转赫赛汀耐药的新理念,从分子角度实现精准治疗。 

  截至2017年上半年,基于多光子成像,已检查1000多例各类乳腺肿瘤,包括:(1)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等的诊断、鉴别诊断;(2)发现了乳腺导管原位癌向浸润性癌演变的基底膜光学变化;与金标准H-E相比,对乳腺肿瘤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89%、 83.33%。对乳腺癌的诊断率近100%;开展纳米碳为淋巴示踪剂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300余例,前哨淋巴结检出率近100%。举办了福建省乳腺癌MDT经验交流会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学习班,在国内学术会议交流10次,现场授课15次,巡回讲学20余次,基层技术扶持30余次,截至2017年上半年已在全国18家单位推广应用,收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相关论文15篇,其中被SCI收录7篇,被国外引用82篇次,培养硕士8名。培训学员200余人,进修人员100余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