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母猪高效生产营养调控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来源:成果转化处、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时间:2020-04-01 16:59

  一、项目来源和所属科学技术领域:

  本项目为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基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5R1023-4)。属于畜牧学领域。

  二、主要技术指标与创新点:

  本项目主要开展饲粮氨基酸和饲粮能量结构对后备母猪初情启动影响的研究,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通过饲养试验、消化试验及相关代谢底物、代谢激素和生殖激素变化规律的测定分析,采用综合评价法,探讨营养调控对后备母猪初情启动的相关关系,为科学饲养后备母猪、提高规模养猪母猪最大生产潜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研制后备母猪饲料提供技术支撑。

  (一)主要技术指标:

  1、在理想氨基酸模式(可消化赖氨酸与可消化蛋氨酸+胱氨酸、可消化苏氨酸、可消化色氨酸的比值为100:60:65:18)下,长大后备母猪70~100 kg阶段可消化赖氨酸(DLys)摄入量为17.82 god-1(饲粮DLys水平为0.71%),100~125 kg阶段DLys摄入量为17.29 god-1(饲粮DLys水平为0.65%)时,有利于提高后备母猪血清胰岛素(IN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 I)、促黄体素(LH)和雌二醇(E2)的浓度,缩短初情日龄,提高发情率。

  2、在饲粮淀粉、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分别为49.70%、2.81%和8.95%的条件下,有利于后备母猪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瘦素(Leptin)、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促黄体素的分泌,过多降低饲粮淀粉水平并提高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用量,不利于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

  3、揭示了饲粮氨基酸对后备母猪初情启动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血液代谢激素浓度来调控。

  (二)主要创新点:

  项目科技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研究后备母猪适宜的饲粮赖氨酸水平、赖氨酸能量比和饲粮能量结构等营养参数,为后备母猪氨基酸营养和饲粮组精准化成提供科学的依据,有效促进后备母猪初情启动、提高发情率。

  2、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饲粮氨基酸对后备母猪初情启动影响的研究,探讨饲粮氨基酸水平和饲粮能量结构对后备母猪初情启动影响的生理机制,为营养调控后备母猪初情启动提供技术支持。

  三、主要成效与应用前景

  规模养猪生产中母猪经常出现泛情及屡配不孕,其中约36%后备母猪在第一次发情时有异常情况,因泛情而淘汰的后备母猪超过10%;淘汰的经产母猪中有36.7%是由于繁殖性能低或发情障碍,母猪发情异常影响规模化猪场周期性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生产中许多猪场采用生长肥育猪饲料或经产母猪饲料代替后备母猪料饲喂青年母猪,因营养供给不合理导致了母猪初情期延迟、肢体跛行、繁殖性能低和淘汰率高等问题。

  本项目研究后备母猪适宜的饲粮赖氨酸水平、赖氨酸能量比和饲粮能量结构,为后备母猪精准营养和精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项目实施能有效改善后备期母猪发情率,降低淘汰率。

  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2017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424万头(猪业科学,2018年1期),假设母猪年更新率40%,则年需要后备母猪1370万头。福建省平均存栏能繁母猪约85万头(福建省生猪产业体系,2018.3.),年需要后备母猪34万头。项目实施能够提高发情率13.33个百分点(对比2014年我省部分规模猪场长大二元后备母猪平均发情率为86%),将为我省养猪市场增加可利用后备母猪4.5322万头,每头后备母猪增加效益约1200元,则我省潜在的市场规模可达5438.64万元,效益空间十分显著。

  因此,本项目能为规模猪场后备母猪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对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具有广泛的产业化和市场应用前景。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