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都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产业化进程。根据预测, 2020年新能源汽车将达到200-500万辆的市场规模,整个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将有1千亿瓦时的规模。另一方面在备受关注的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方面,储能也有望会成为新能源汽车之后另外一个重要领域。锂离子电池是高能电池的代表,是目前所有蓄电池体系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体系,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高储能电池体系,凭借其比容量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公认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和储能用电池。
2016年,在电动汽车产量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及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已达到378亿美元。2015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已经超过韩国、日本,跃居全球首位,2016年我国领先优势继续扩大。作为最大的生产国以及最重要的应用市场,我国在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和风力发电的市场,
2016年10月,在科技部发布的《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中,明确提出2020年要完成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300Wh/kg的目标。在工信部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正在推动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中,更提出2020年动力电池单体要做到350Wh/kg、系统要做到260Wh/kg的目标。但是,现有体系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在实现250-300Wh/kg的同时,还很难兼顾锂离子电池的其他性能,也无法满足长航程乘用车及其多领域的需求。而且,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高能电池的发展,其性能的提高强烈受制于电池中的关键材料(如正负极及其电解液材料等)。因此,高能电池的发展必须首先着眼于高能电池关键材料的发展,系统探讨如何发现及制备高性能的电池材料并发展相关电池产业化技术就很有必要。
近年来,福建省的锂离子电池产业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2016年,福建省锂离子电池的年产量已达到9.77亿只(自然只),在全国分地区按产量排名中已经跃居第二位,仅次于广东省。但是,与广东省相比,福建省锂离子电池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在电池产业链的布局上也显得不尽合理。
为了更好地促进福建省高能电池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举办本次会议,共同探讨与分析高能电池材料的最新科研进展、技术水平现状与技术瓶颈,谋划福建高能电池发展的技术路径等,对促进福建省高能电池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