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ony Hunter,美国科学院院士
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哺乳动物蛋白合成的研究;1968-1971年任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研究员;1971-1973年Salk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多瘤病毒DNA复制的研究;1975年作为助理教授加入Salk研究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现任Salk肿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Tony Hunter 是酪氨酸磷酸化的发现者,揭示了除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外的新的蛋白调控机制。被誉为“Phosphorylation Pioneer”和“Kinase King”。蛋白的磷酸化调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细胞内的每条信号通路,Tony Hunter的研究工作主要关注蛋白的磷酸化与癌症的关系,其研究成果引导了超过10种重要抗癌药物的发现,其中包括最为著名的抗癌药物Gleevec。
Tony Hunter 也是Pin1的共同发现者,解析了Pin1的蛋白结构,揭示Pin1可以结合磷酸化的丝氨酸-脯氨酸序列,通过改变蛋白构象,调节蛋白功能。
应邀在第21次鼓岭科学会议上作《The kinome turns 30: what next》主题报告。
2、韩家淮,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90年获布鲁塞尔大学博士学位;1990-1992年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后;1993-2007年历任美国Scripps研究所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现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副校长。
韩家淮教授是p38信号通路的发现者,p38信号通路在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增殖、发育、分化、衰老、凋亡、免疫反应及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曾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种奖励,并入选科学网2011年度十大创新人物和201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迄今已在世界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11篇发表在《Cell》、《Nature》或《Science》上(6篇为通讯作者),33篇发表在《Cell》或《Nature》的子刊(18篇为通讯作者)。论文被他人引用28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近2200次,H-index为79。
应邀在第21次鼓岭科学会议上作《Molecular mechanism of how ROS function in TNF-induce necroptosis》主题报告。
3、Mien-Chie Hung(洪明奇),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肿瘤中心终身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
1983年毕业于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4-1986年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1986-1994年历任MD爱德森肿瘤中心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任分子与细胞肿瘤学系主任、教授。
Mien-Chie Hung是世界著名的肿瘤学研究专家。他因在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2/neu信号通路以及在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洪教授作为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同时具备很好的转化研究的意识,他的工作对于解释机体如何产生肿瘤以及开发解决肿瘤耐药的联合药物治疗的新方法具有重大的贡献。他的实验室的主要研究目标有:1)发现EGFR在肿瘤发生发展的新功能;2)阐述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信号通路/网络的对话机制;3)开发基于标志蛋白的靶向药物的新疗法。洪教授是美洲华人生物科学会(SCBA)的发起者之一和原主席,Cancer Cell杂志的发起人。洪教授已发表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nce、Cell和Nature 及子刊通讯作者30余篇。
应邀在第21次鼓岭科学会议上作《Marker-guided targeted therapy, PARP inhibitors, and novel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of PD-L1》主题报告。
此外,还有7名参会代表就各自在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开展了学术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