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专家简介
来源:政策处 时间:2017-07-18 09:18

  孙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081001)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住建部城市物联网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方向:数字家庭和小区通信网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应邀在第20次鼓岭科学会议上作《中国物联网发展趋势》主题报告。

  

    段正澄,中国工程院院士。近50年来一直在一线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机械加工自动生产线、数字化加工装备、数字化放疗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在我国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领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19件;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光机电一体化》手册。

  应邀在第20次鼓岭科学会议上作《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主题报告。

  

    周立伟,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9月17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技术专家、宽束电子光学理论的开拓者与奠基者,长期在宽束电子光学、光电子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静态和动态宽束电子光学的理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被国际学界誉为独立创建了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研制与应用开辟了道路。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66年获前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科协主席、基础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光学学会理事长等职。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等。

  应邀在第20次鼓岭科学会议上作《新产业革命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下的光电科技发展》主题报告。

  

    何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海军航空大学信息融合研究所所长,海战场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海军工程大学本科、硕士毕业,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IET Fellow,国家“863”先进防御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军委科技委兼职委员,军委装备发展部雷达探测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信号处理、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6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IEEE会刊等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6部,论著他引11000余次,培养博士、硕士110余人。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求是”工程奖、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荣立二等功5次。

  应邀在第20次鼓岭科学会议上作《工业大数据及其运用》主题报告。

  

    洪明辉,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博士,激光光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和领军人物,新加坡高科技创业公司Phaos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激光应用中心荣誉主任,也是苏州工业园区新国大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厦门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卢嘉锡客座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以及南京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洪教授获颁获颁2016年亚细安杰出工程成就奖、新加坡工程师协会“具有权威性的工程成就奖”、新加坡科技局数据存储研究所杰出研发人员奖、教育部教育服务奖、淡马锡国防科技系统研究所最佳教员奖等多个奖项。他也是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Fellow)会士以及国际激光工程院(IAPLE)创院会士和秘书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973 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申报项目、欧洲科学基金会支助科研项目和学术会议评委。

  应邀在第20次鼓岭科学会议上作《激光技术在高端制造业加工和精密检测中的应用及其装备产业化》主题演讲。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