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更好地为我省食品安全工作提供科技服务,新年伊始,由福建省科技厅、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主办,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以“食物安全与农业工业化”为主题的第十九次鼓岭科学会议于2017年1月8日在漳州召开。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戴小枫所长,福建农林大学郑金贵教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刘波院长、翁伯琦副院长等5位专家分别做了专题报告。省内外的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省科技厅、省食安办、省食药局等省直部门领导,漳州市科技局等领导列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就发展好农业工业化,支撑食物安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食物安全的复杂性
食物与粮食、食品是不同的概念。粮食是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或原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物是指各种供生物摄入的成品或原料,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物是比粮食和食品外延更大的一个概念,它包含粮食和食品,而不等同于粮食和食品。比如,动物饲料就不是食品,却是食物,饲料不安全,加工出来的食品也难以让人放心。食物安全是实现食品安全有效供给的根本所在,只有强调食物安全,才能从根本上、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实现食物安全都是一个复杂、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食物安全的实现受限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政治环境、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和技术水平等诸多条件,还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的是粮食安全战略,而忽略了食物安全问题;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责,却忽略了食物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客观上阻碍了“大农业”的形成。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食物安全的有效手段
从现代农业的内涵看,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世界农业强国首先是农产品加工业强国。发达国家在现代工业体系支撑和政策支持下,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成熟,不仅带动了农业现代化,而且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特殊的国情看,我国人口众多、水土资源短缺、人均耕地狭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建设现代农业更加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比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期,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营养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食物、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发展,将使其成为未来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垄断产业,为我国食物与营养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为提高人民营养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我国农业正处于向深度农业、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强调注重食物安全的大环境下,农业工业化是我国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较长时间的非科学开发,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污染程度加剧,肥料、农药、空气质量以及水源,都在影响食物安全,迫使我们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尤其是在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发展时,必须认真思考通过何种途径有效防治经济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危害,建议调动社会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以环境法治为终极目标和保障机制的,包含国家( 政府) 主导、市场配置、自主治理、司法救济的多维法治协同防治体系,来确保发展农业工业化的同时,保障食物安全。
三、作物“四性”综合育种是食物安全的基本保障
农业是安天下、促发展、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而粮食是保民生、控物价、稳市场的战略性商品。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中国人口总量将持续增加,国内耕地资源日益减少,人均收入水平将持续增长,膳食结构变化将增加粮食需求,粮食需求在较长时期内将保持增长。我国粮食连续稳产、增产,粮食单产屡创新高,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正加速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其中,培育“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及适应性广”四性综合在较高水平上的水稻品种,能在生产上大面积生产应用、深受农民喜爱的品种,必须发掘优异基因,创制抗病、优质和强再生力的优异种质,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谢华安研究员创制的“明恢63”是中国恢复系选育中遗传贡献最大的亲本,以其配组成功组合品种“汕优63”,该品种已成为20世纪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至1999年止,其在全国的推广面积已达9亿多亩,净增粮食600多亿公斤,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重要的贡献。
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绿色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推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目标。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 也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会议共识与专家建议
农业工业化是未来农业发展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标准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通过农业工业化的转型升级,在增加食物总量的同时,可以从源头、生产各环节到流通等过程进行食物安全的监控。促进农业工业化发展,无疑是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政府、企业和农业科技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推动福建省食物安全与农业工业化发展,根据本次鼓岭会议专家的意见形成以下共识与倡议:
1.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宣传食物安全,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保障食物安全良好氛围。要树立食物安全生产发展长期观念,制定食物安全发展规划,制定食物安全行动计划。
2.各级管理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食物安全标准体系,更进一步完善食物安全监督网络建设。规范和引导农业工业化发展,加速农业工业化技术成果研发与转化应用,全面提升食物安全保障水平。
3.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食物选种、育种、栽培、肥料农药等研发环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谨的科学精神,研发优质的新品种、低毒高效的肥料农药,以及科学、安全的工业化生产新技术和设施设备。
4.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要提高科学素质,增强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要筑牢道德底线,不触法律红线,实施食物安全生产,提高有效安全食物供给。
5.实施政产学研协同战略,加大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具有福建特色的高优新品种、农产品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着力解决制约食物安全的关键技术难题,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工业化与安全食物产业的持续发展。
6.从我做起,全民参与,共同营造食物安全的良好环境,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