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壮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功能分子与晶态材料科学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1981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分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2007年在山东大学化学系工作,2008年7月到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200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兼任国际卟啉与酞菁学会中国国家代表,Vibrational Spectroscopy、J. Pors.&Pcs.、Chin. Chem. Lett.、无机化学学报等杂志编委。从1990年开始一直从事卟啉酞菁类配合物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 Ed.、Adv. Mater.和Chem. Sci.等杂志发表论文300多篇,应邀为Acc. Chem. Res.、Chem. Soc. Rev.、Coord. Chem. Rev.和Handbook of Porphyrin Science等撰写综述文章,作为卷编辑主编一卷Structure and Bonding,入选Elsevier2014、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化学类)。
程鹏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南开大学伯苓学院院长。198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91年和1994年在南开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晋升教授,1997-1999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美国Texas A&M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和博士后研究。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和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的研究,在Nat. Commun., 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0余篇。
孙为银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无机化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副主编。J. Coord. Chem.编委,CrystEngComm顾问编委。中国化学会第28届、29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首届理事会理事。1986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并考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7年被国家公派到日本留学,1990年和1993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93至1995年在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中央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初回国,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主要从事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已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出版书:《配位化学》(第二版),孙为银编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化学丛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生物无机化学》(科学版研究生教学丛书),郭子建、孙为银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14和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
李丹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创院院长、教授,博士。李丹教授致力于配合物及其聚集体的合成组装、结构形貌和发光、吸附及手性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973计划(课题组长)等,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如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Rev.等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H-index为44, SCI论文被他引超过4500次。李丹教授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计划(万人计划),广东省 “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先进个人;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广东省“劳动模范”,汕头大学李嘉诚基金会卓越教学奖。现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中国化学会理事,广东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邢献然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物理化学系主任。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Chemical Communications期刊顾问编委等。研究方向:①负热膨胀化合物的设计与性能调控,②晶体结构与新型功能化合物的合成,③冶金过程物相转变和反应机理等;主讲课程:"固体化学"、"材料化学"、"冶金热力学"、"相图在冶金中的应用"、"冶金和材料热力学"、"功能材料"等10余门课程。在Chem. Soc.Rev,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等杂志发表论文1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培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名、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