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芬儿,中国工程院院士,精细有机化工和原料药制造专家,现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精细有机化工领域原料药化工制造研究。独创了五大类13个品种原料药生产新工艺,建成了16条工业生产装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75余篇,已申请中国、美国、欧盟等发明专利136项,授权中外专利45件,主参编学术著作7部。此外,还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化工先进工作者、中国药学发展奖/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发明创业奖等多项奖励与荣誉。
Jyh-Horng Sheu (許志宏) ,台湾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台湾中山大学海洋前瞻科技推进中心、海洋生物科技博士学位学程主任,台湾中山大学海洋生物科技暨资源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台湾海域的软珊瑚、柳珊瑚、海绵及海藻等动植物的天然活性成分研究。近五年在Org. Lett.; Scientific Reports; PLos One; J. Nat. Prod.; RSC advances; Org. Biomol. Chem.; Tetrahedron及Mar. Drug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93篇,其中包括通讯作者70篇。此外,取得了日本专利1项、美国专利4项、台湾专利9项,为海洋天然药物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担任Org. Lett., J. Nat. Prod., Mar. Drugs, J. Agric. Food Chem., Bioorg. Med. Chem.等专业杂志的审稿人。
焦炳华, 1988年毕业于德国弗莱堡大学(Universität Freiburg),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中心主任、海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一级教授。“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科技部海洋领域“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专题战略研究总体专家组成员兼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主题负责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领域重点专项指南起草专家组联合召集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领域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生物类项目专家组召集人,科技部海洋领域“十四五”技术预测总体专家组成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子领域召集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理事会副监事长。
周宏农, 任职国立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教授,兼任国立中央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亚洲太平洋藻类论坛咨议委员会委员,海洋深层水利用学会理事,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检验所检验测定机构现场评鉴专家,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洋环境保护及保育专业咨询。曾任渔科所所长,中华藻类学会理事长。创新红藻丝状体的陆上养殖系统与光反应器,建立藻类各种特用化学品包括红藻荧光蛋白色素、微囊藻毒、神经性毒素、下痢性毒素、藻褐素、类蕈孢素胺基酸等之商业化生产工艺,获有国科会杰出技术移转贡献奖,马来西亚第23届ITEX国际发明与创新技术竞赛金牌奖。累积有32项专利,10项技术移转,百篇SCI著作。
吳永昌, 现任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天然藥物曁新藥開發研究中心講座教授,經濟部標準檢驗局食品國家技術委員會委員,中華民國農業科學園區產學協會常務理事等。曾任高雄醫學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院長、副校长等职务。擅长中草藥轉譯研究、機能性食品與新藥開發、天然藥物學等研究方向,1983迄今,發表國際期刊論文588餘篇;中草藥相關研發成果具有歐、美、日與台灣等國47餘項專利及六項技術轉移;Planta Medica (2000-2015), Marine Drugs等六國際期刊編輯委員及J. of Medicinal Chemistry等三十餘國際期刊審稿委員;専書Chapter 6章。
谭仁祥,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现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Nat. Prod. Rep.顾问编委等;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已发论文300余篇,部分发表于Nat. Commun.、PNA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国际著名刊物上;论文被他引万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曾任国际天然产物发展协会主席、《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