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历史
1984年春天,福建55名厂长、经理敢为天下先,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轰动全国,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30年后,30名企业家致信习近平总书记,“说说心里话”,就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提出建言倡议。总书记亲自回信,续写福建企业改革发展佳话。
从“敢为人先”到“勇于担当”,两段“佳话”浓缩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企业发展史。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福建企业家传承发扬爱拼会赢的精神,不断破除体制阻碍,挺立创新发展潮头,正谱写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一切,都要从一场看似平常的会议说起。
1984年3月21日,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在福州召开。参会的是55名来自我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会议主题有二:一是通过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二是交流搞好企业的经验。
会上,当福日公司和福州铅笔厂的负责人发言结束,交流会慢慢“变了调”,成了“诉苦会”。
当时,福日公司是福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州铅笔厂是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单位,拥有比一般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他们的“经验之谈”,却让其他厂长、经理坐不住了。
“同样面临工业指标的压力,可人家拥有那么多自主权,我们却被旧体制‘五花大绑’。”“生产计划、原材料、产品销售、工资奖金、干部人事等全由主管部门说了算,工厂连建个厕所都要层层报批。”“如果我们也有这些权力,也能把企业搞好。”……
既羡慕,又不服!
被激烈的讨论所感染,参会的时任省经委副主任黄文麟建议,以与会55名厂长、经理的名义向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上书”。
大家一致赞成!黄文麟连夜将意见集中起来,形成一封题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希望向企业释放五项权利:领导班子的选人用人权、干部制度的改革权、奖励基金的主要分配权、指令计划外的生产经营决定权、领导体制的改革权。
23日下午,时任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对呼吁信作出批示。
24日,《福建日报》以《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题,在头版头条将呼吁信全文刊发。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红旗》杂志等全国主流媒体纷纷转发……
而在福建,呼吁信发表当天,省委组织部就形成三条意见,在企业人事任免、干部制度改革、厂长责任制等三方面给企业放权。省经委、财政厅、劳动局等有关部门纷纷作出反应,坚决推行改革,支持“松绑”放权。
当年4月起,福建省政府连发9份红头文件,落实企业自主权。
5月10日,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不久后,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自此,改革浪潮蔓延到全国,国有企业逐渐挣脱束缚,走上了以放权搞活、自主经营为开端的改革发展之路。
始于这封呼吁信,福建的国企改革热潮涌动,国有企业发展突飞猛进——
1985年4月,全省推行厂长负责制;1987年6月,全省国营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全面展开;1994年起,300家国有工业、商业企业逐步推行公司制;2002年至2005年,福建掀起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国有工业企业战略调整;2008年以来,持续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对省属企业进行整合调整,优化国有资产布局结构,提高资本集中度,扩大企业规模……
2014年,在“松绑”放权30周年之际,由时任省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名誉会长黄文麟执笔,以《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为题,以30名企业家的名义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说说心里话”。
当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建言倡议很有意义,希望广大企业家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