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海吃海念海经】大黄鱼成为“致富鱼”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18-12-17 10:13

  福建宁德枕山面海,是我国大黄鱼的主产渔场和产卵区。20世纪70年代,因越冬场酷渔滥捕,导致大黄鱼资源一度濒临枯竭。为拯救与保护大黄鱼资源,1985年,在省科技厅的支持和指导下,我省在三沙湾官井洋划定了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组织宁德地区水产科技人员开展人工繁育技术和增养殖技术研究,从此揭开了中国特有的大黄鱼增养殖序幕。

  宁德地区水产科技人员组成项目组,于1985年突破了人工授精和室内育苗技术,首次育出了平均全长21.9mm的大黄鱼苗7343尾,并构建了大黄鱼人工繁殖基础亲鱼群体;1986—1990年项目组突破了大黄鱼人工培育成熟亲鱼、人工催产与自然产卵等技术,建立了一套全人工批量育苗核心技术,1990年春季全人工批量育苗104万尾大黄鱼。1992年,项目组突破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化过程中涉及的苗种繁育、网箱养殖、病害防治、环境监测等关键性技术。至2000年,全省大黄鱼育苗12.9亿尾、网箱30万口、土池600多hm2,总产2.7万吨,产值10多亿元,并向浙江、广东、江苏等地辐射,台湾省客商还运走了数百万尾大黄鱼苗进行试养。在大黄鱼人工养殖的带动下,我国掀起了以大黄鱼养殖为代表的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宁德大黄鱼也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十佳地理标志商标”“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

  宁德大黄鱼科技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1988年,宁德地区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闽东大农业发展思路,并决定把网箱养珍贵海鱼当作星火计划发展。30年来,闽东科技人员致力于大黄鱼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攻关,终于使濒临枯竭的大黄鱼实现了规模化生态养殖。

  省科技厅等部门对宁德大黄鱼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持续重点支持。据不完全统计,省科技厅累计投入科技经费近4000万元,立项90余项,支持大黄鱼产业化发展,围绕关键性技术,开展科研攻关,生产的大黄鱼体型、体色接近野生,获得有机产品认证。2016年国家科技部依托福鼎海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国内唯一的水产类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福建落地建设。

  大黄鱼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也带动了沿海渔民脱贫致富奔小康。2017年全国大黄鱼养殖产量17.76万吨、占全国养殖海水鱼总产量的12.52%,其中宁德大黄鱼产量达13.6万吨,行业总产值达上百亿元,带动就业30多万人,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8年的不到600元增至近2万元,大黄鱼养殖业已成为闽东的支柱产业,环三都澳海域成为闽东渔民的“聚宝盆”。

  来源:福建日报 2018年12月17日 专题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